西科新闻

新闻聚焦

首页 >> 西科新闻 >> 新闻聚焦 >> 正文

[通讯]坚持才有速度,激情敛于温柔


发布日期:2015-04-21    点击: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选拔赛侧记

  大多数人钟情于速度,他们认为速度就是效率,可往往会走上“欲速则不达”的迷途;许多人觉得激情一定是火花四溅的,这样迸发出来的结果才足够炫目,但常常激情是温柔平和的,内敛于心,不动声色。 

  ——题记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无碳小车”,不用气、油、电,只靠着自身的重力势能就能前进?3月29日,“非凡士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选拔赛在西安科技大学举行,来自陕西省21所高校的96支参赛队伍携带着自己设计、装配的“无碳小车”在赛场上一决高下。这次竞赛以“无碳小车越障竞赛”为主题,要求参赛小车在行进过程中能够按照“8” 字型或“S”型轨迹行走,并能自动交错绕开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者带着许多问号走进了比赛现场。 

思路很重要——车行不消耗能源

  “无碳小车”是一种无能源消耗小车,要求参赛选手设计制作“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使用1千克标准重物从400毫米高度落下所获得的重力势能为动力前行。“目前这种理念还没有应用于机械制造,不过在其他工程建设方面已经存有这种思路。”本次竞赛组委会专家组组长、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李言教授介绍说,“比如大型抽水蓄电站,(电站在)在水位低峰时抽水蓄水,高峰时再放水发电,进而把水能转化为电能,以维持国家电网平衡。这种节能环保的思路很重要,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概念,大家做什么东西时,都应有环保意识。”

  正如李言教授所说,“环保”才是无碳小车的设计初衷。    

时刻准备着——山雨欲来风满楼

  开幕式前,大多代表队依次站好等待开赛,而其中也不乏部分队伍带着自己的小车在领队后方加紧调试熟悉环境,陕西理工学院的刘聚伟就是其中一员。在比赛即将开始前,参加“S”型常规赛项目的他在空地上一遍又一遍发车、调试,并不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

  刘聚伟和他的队友们从去年六月份就开始报名准备,通过了学校的选拔赛后,又紧锣密鼓地为这次的省赛准备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害怕准备的不够充分,所以想在比赛开始前再调试一下。毕竟是在一个新环境中比赛嘛,想让自己的车熟悉一下这里地板的摩擦力,以免在比赛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刘聚伟说。

  

 

刘聚伟在调试小车

 

  

   

刘聚伟在和指导老师交流

  在赛场内,有很多像刘聚伟那样在赛前乐此不疲地调试小车的参赛队伍,山雨欲来风满楼。比赛尚未开始,刀剑已经出鞘。

   

坚持与激情——成功敲门声可闻

  这不是一场靠速度获得成功的比赛,这是一场靠坚持与激情决定胜败的比赛。评判标准不在于小车能走多快,而在于它能走多久多远。除了裁判的发声,赛场上大多是海面一样的平静——小车静静的跑,参赛队员们紧紧的注视。虽然平静,比赛现场还是弥漫着参赛队员们波涛汹涌的激情。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赛场上,每个参赛队员的表情除了认真、冷静之外, 还有对自我肯定的喜悦。

  

  赛场上的氛围大部分情况下和参赛队员们的小车一样安静,但时不时地仍会有赞叹的掌声和欢呼声来打破这个沉默——这是在场的观赛者对参赛队伍们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亲密无间的合作精神的赞赏。

  突然,一处经久不息的掌声再次打破了稍显沉闷的现场气氛。这掌声来自一个“8”字型赛道的场地,围观的人们在用掌声为那辆整整跑完22圈“8”字的小车点赞。不负众望,这组参赛队伍夺得了“8” 字型赛道比赛的第一名。

  这组参赛队伍是由我校大三学生周伟强、白小婷、侯樊樊等三人组成。他们在九、十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为比赛做准备。在团队里三人有着不同的分工:前期三人分别承担设计、加工、整理资料等工作,而后期则变成了负责动手加工、整理调试和撰写报告。周伟强谈到,虽然准备很充分,但在参加比赛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压力,心里还是会为小车能否正常发挥捏把汗,对于获得特等奖,他们还是感觉很欣慰——“我们想着名次不会太差,获得特等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吧,毕竟特等奖也算在‘不会太差’里面嘛!”  

创新与致用——比赛意义之所在

  比赛过程中,我校保卫人员、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们的身影在赛场上处处可见。本次比赛的场地负责人——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尚长春告诉记者,为了使本次比赛顺利进行,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对比赛场地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养,教务处、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机械学院等相关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确保各参赛队在比赛期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比赛。

  共有32名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两组承担了本次比赛的服务工作。一组19人,负责各高校的联络、引导、服务工作;另一组13人,负责大赛的组织、协调以及裁判服务等工作。

  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默默的奉献,让这个比赛充满了守护的温情。

   

创新与致用——比赛意义之所在

   “无碳小车”起于环保,但又不止于环保,学以致用与创新精神,是它更高的追求。但从表面上看,大家的小车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一样的转弯、走“8”字,看起来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这创新的精神,在比赛中是如何体现的?

  “其实每辆小车的设计原理都有所不同。”李言教授指着一辆小车上的连杆说,“比如同样是转弯,有的是利用曲柄连杆机构转弯,有的是利用凸轮机构转弯,(参赛队员们)把机械上的多种原理都应用到比赛中。还有就是如何通过一个装置将重物势能高效转化成我们想要的动能,这就需要大家去进行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就是我们比赛的应用要求。(参赛队员们)要想设计出一个合适的能量转换方案,就需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各种机械原理应用进去,比如传动中的齿轮传动、涡轮蜗杆传动、凸轮传动、链传动以及带传动中各种各样的传动,这些在比赛中都可以看到。”

  “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能够使参赛者自身能力得到锻炼,设计能力、思维方式、撰写文稿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与此相比,成绩反倒是次要的。”李言教授最后说。